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1-05-24第1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在乌兹别克斯坦,偷车判刑十五年(中亚纪行)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前苏联五大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带有神秘色彩的著名古城,古“丝绸之路”经这里逶迤西去。1994年李鹏总理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团的一员去过塔什干。虽来去匆匆,但那里生活安定,社会稳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钢琴家月薪约合10美元
    这次重返塔什干,见到了一些新的建筑,但城市总体变化不大,破损的道路随处可见,苏联时代的有轨电车还在街上行驶。
    市中心的帖木儿大街,是一条宽阔的步行街,也是有名的旧货市场。旧书、旧邮票、旧望远镜、前苏联的奖章及各种工艺品摆满街道两旁。街上有拉手风琴乞讨的,有为人画像挣钱的,也有兜售香烟、手表、推销斯大林讲话录音唱片、出售列宁和斯大林巨幅肖像的,十分热闹。做买卖的人大多衣衫朴素,面色黑黄。
    离开步行街,我们走进附近一家“斯拉夫餐馆”,据说这是当地“有一定水准”的餐馆。餐馆在二层,与迪斯科舞厅相连,灯光昏暗,摆设陈旧,看来多年没有修缮过。此时我们已饥肠辘辘,便点了最普通的色拉、鸡汤面和当地常见的饺子,指望能快点端上来。没想到等了40多分钟,才上来了一小碟色拉。又过了半小时,面条端上来了,上面漂着几星油花,里面是几根细细的面条,剩下的都是汤了。待到饺子吃完,整整用去了两个半小时。而偌大一个餐厅,只有我们一行几人用餐。
    晚上9点多,我们准备回旅店休息。出租车司机是个27岁的乌兹别克族小伙子,路途不远,他开口要价1000苏姆(当地存在三种汇率:1美元按官方比价兑换342苏姆,在商业银行兑换700苏姆,在黑市兑换900苏姆)。他说,他1个月能赚200美元。独立10年来,乌兹别克斯坦经济虽然复苏较快,但总体上仍处于困难时期。目前全国3/4企业停工,失业严重,欠薪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很低,据说一位共和国功勋钢琴家的月薪才约合10美元。
    我问这位出租车司机,这么晚了,路灯又这么昏暗,街上安全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里社会治安很好,警察会保护我们,夜里一两点钟上街都不用担心。”
    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塔什干街上的警察的确很多。在公共场所,警察三五成群,都佩带手枪。重要路口还有警察执勤。进入塔什干,要经过三道岗检查。塔什干警力强大,据说15个区各有正规警察八九百人。居民区实行百长制,片长负责治安,陌生人进居民区,短时间内警察局就会作出反应。当然,法律的威慑作用也相当大。撒马尔罕市长告诉我们,乌兹别克斯坦几乎没有偷车现象,他家的小汽车夜里就停放在马路边。偷车代价太大,根据乌兹别克斯坦法律,偷一辆汽车要被判处15年徒刑。
    1000公里路程停车检查23次
    几天后,我们分乘两辆旧奔驰车,从塔什干出发,经撒马尔罕、布哈拉,奔向希瓦。从塔什干到布哈拉约550公里,路边田野成片,郁郁葱葱;杨树、桑树枝叶繁茂,不时见到成群的牛羊、马儿在吃草。从布哈拉到希瓦约450公里,一直在半荒漠地带穿行。一些地段黄沙已经侵蚀到公路上,偶尔见到一只濒危动物四趾旱龟在公路上爬行。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路上检查站前的横杆和警察熟练挥动的指挥棒。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从塔什干到希瓦1000公里路程,至少有23个军警检查站,警察4次打开我们的汽车后备厢检查,有一次甚至打开了行李。一路上,经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批准的日程表成了通行证,上面写着我们的终点站是希瓦。每停一次,司机都要拿着我们的护照,走进岗亭交涉,半天才能出来。
    从塔什干到希瓦要穿越哈萨克斯坦领土和土库曼斯坦领土。乌哈之间互免签证,没作检查。乌土交界处设有海关。所谓海关,就是两根横杆拦出一个区域,外加一个拖车车厢。乌兹别克斯坦士兵破旧的迷彩服满是油渍,但检查证件一丝不苟。土库曼斯坦海关则松多了,车只需停一下就放行。
    一路上走走停停,天已黑了,我们还未到达目的地。我实在按捺不住,在距希瓦不远的一个检查站,走向值勤的警察:“一路上你们一直在检查,能告诉我到底在查什么?”他面无表情地答道:“没什么,例行检查。”
    一位当地人悄悄告诉我,1999年2月,宗教极端势力在塔什干策划了6起矛头直指现总统的恶性爆炸事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1999年8月和2000年8月,宗教极端势力又连续两次武装入侵乌兹别克斯坦。今年,宗教极端势力可能再次从阿富汗过来,警察主要检查宗教极端分子。有报道说,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国人入境实行严格限制,对巴基斯坦、沙特公民申请签证尤其严格,据说对留有长胡子的一律拒签(怀疑他们是原教旨主义者)。
    万众敬仰帖木儿大帝
    在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随处可见,它就是帖木儿。
    在塔什干,当地人领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帖木儿公园。公园中央矗立着一尊塑像:棕色大理石底座上方,一匹骏马左前蹄腾空,马背上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身着铠甲、披风飘扬,左手握缰,右手指向前方,似在指挥千军万马。碑座上写着:“阿米尔·帖木儿,1993年根据卡里莫夫总统倡议建立。”下面用乌兹别克文、俄文、英文和阿拉伯文四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正义就是力量。”这就是一度威震中亚的帖木儿大帝。据《辞海》记载,阿米尔·帖木儿系帖木儿帝国的创立者。14世纪中叶,他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1405年率兵东侵中国,途中病死罢兵。死后帝国分裂,1500年为乌兹别克人所灭。
    撒马尔罕现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人口50万,与帖木儿相关的古迹比比皆是。每年来这里的外国游客达10多万人。在撒马尔罕,我们参观了帖木儿的陵墓。陵墓由伊朗建筑师设计,高26米,葬有帖木儿、他的孙子和他的一个老师等8人。实际上,帖木儿的真正棺椁埋在地下9米处。帖木儿老师的棺椁上方竖有一木杆,杆顶挂着马尾毛,表明这里埋葬着圣人。帖木儿一生尊师重道,在他的陵墓前方,还有两座清真寺,埋葬着他的另两位老师。
    4月9日,撒马尔罕隆重纪念帖木儿诞辰660周年。为什么帖木儿在今天受到如此推崇?撒马尔罕市长回答说:“帖木儿缔造了伟大的国家和我们的文化,他尊重学者,为发展文化作了很大贡献,所以我们十分敬仰他。”
    “沙漠下面原来全是油气”
    到达希瓦时天色已晚,一位当地小伙子把我们领到最好的涉外宾馆阿龙奇。这是一座家庭旅馆,老爷子带领6个女儿一起经营,两层楼,每年接待约2000名独联体以外国家的游客。
    第二天醒来,发现我们就住在希瓦旧城脚下。旅馆老板找来47岁的伊萨克·古斯曼诺夫为我们作导游。伊萨克相貌平平,但语出惊人:“一上午导游费100美元。”旅馆老板看不过去,把他叫到一旁,用乌兹别克语说了半天,最后用俄语告诉我们:“1小时5美元。”
    希瓦城不大,有居民5.2万人。伊萨克解释希瓦城名字的来历时说:希瓦地处卡拉库姆大沙漠和克孜勒库姆大沙漠之间,是“丝绸之路”中间站。那时,商人骑着骆驼冒着摄氏40度的高温穿过沙漠来到这里,喝到甘甜的井水,边喝边说:“希瓦(甜啊)”、“希瓦(甜啊)”。“希瓦”一名从此叫开了。
    伊萨克领我们参观了旧城。在皇宫前的克赫那—阿克广场上,他说,1873年沙俄征服希瓦后,在广场杀害了7000名已经放下武器的当地士兵。希瓦汗的宝座被征服者考夫曼弄到莫斯科,现在仍放在克里姆林宫。伊萨克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想把宝座要回来,但俄罗斯迄今不肯交还。
    在城楼上,伊萨克指着南方说:“那边是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大沙漠,当年苏联划界时,把大片的沙漠划给了土库曼斯坦,把适于耕作的土地划给了乌兹别克斯坦,当时我们暗暗高兴,沙漠有什么用啊。哪知道,后来发现沙漠下面全是天然气和石油。”
    到了中午,我们该离开希瓦了,伊萨克像老朋友一样与我们握手告别,叮嘱我们下次来希瓦时一定要找他。(摄影 胡晓光)
    图片:
    1、希瓦旧城
    2、撒马尔罕街景
    3、公路上的检查站
    4、市场一角
    5、塔什干劳务市场
    6、沙漠中的油贩子
    7、帖木儿塑像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