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1-05-10第1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卓娅 没有被人遗忘

    
    不论春夏秋冬,卓娅墓上鲜花不绝;不论刮风下雪,克里姆林宫旁无名烈士墓前总有新郎新娘向祖国保卫者献花。对俄罗斯人来说,祖国和殉国的英雄都是最神圣的
    莫斯科河畔有座圣母公墓,园内青松挺拔,白桦摇曳。苏联女英雄卓娅就长眠在鲜花绿草间。墓上的青铜像再现了卓娅被德国法西斯残杀后从绞刑架放下时的形象:衣衫剥落,遍体鳞伤,庄严安详,大义凛然(见图①)。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我这代人儿时听说的第一位外国女英雄就是卓娅(见图②)。在原苏联和中国,由女英雄的母亲柳博芙写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青少年。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莫斯科201学校10年级学生、共青团员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报名参加了游击队,跟一批同龄热血青年于10月潜入敌后,11月26日在莫斯科以西86公里的彼得里歇沃村烧德军马厩时不幸被捕。德国军官用皮鞭抽,用煤油灯烧,用严寒冻,想逼迫卓娅招供。女英雄受尽折磨,不肯吐露半点秘密,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说(自称叫塔尼娅)。德军无计可施,恼羞成怒,于11月29日将卓娅处以绞刑。临刑时,卓娅面对德国军人高喊道:“你们可以把我绞死,但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有两万万人,他们会为我报仇的!德军士兵们,趁现在还不晚,赶快投降。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她对村民们说:“永别了,同志们!别怕,同他们斗……为自己的人民而死,是幸福!”1942年2月16日,她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直到80年代,我在莫斯科当记者时才知道,命运对卓娅实在太不公。她还没上学,父亲就在肃反扩大化时无端被害。为了躲避“反革命家属”的帽子,母亲带着一双孤儿从老家坦波夫辗转来到莫斯科。卓娅参加游击队后,第一次执行任务就遭遇了不幸。
    去年俄罗斯官方才首次披露,卓娅遇难是由于叛徒出卖。同她一起执行任务的现役军人克卢布科夫扔出的燃烧瓶没有起火。看到不远处有德国哨兵,他吓破了胆,就向村外的树林逃跑,很快被德军追上当了俘虏。此人经不起刑讯逼供,承认是西部方面军侦察部派来的,还指认了卓娅,供出她是一同来搞颠覆行动的。叛徒克卢布科夫已于1942年4月3日被苏军西部方面军军事法庭判处极刑。
    斯大林在得知卓娅遇害的消息后,下令全歼杀害卓娅的刽子手——德军197师。最高统帅果然说到做到,卓娅就义前后的照片就是在被击毙的该师一军官皮包里发现的(见图④)。
    卓娅就义后,她的弟弟舒拉志愿参军,当了坦克兵中尉,但不幸也于1945年4月13日在解放西部城市哥尼斯堡的战斗中为国捐躯。
    英雄的母亲柳博芙老人1978年去世后也葬于圣母公墓,在儿子左侧,女儿对面。
    飞向远方的七羽白鹤
    卓娅是为祖国献身的无数苏联青年中的一员。她的同队战友、同样只有18岁的薇拉·沃洛申娜与她同一天、在同一地区被害,死后也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卓娅和舒拉的母校共有60名高年级学生在卫国战争中献出生命,有三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莫斯科第100学校有100名学生牺牲在战场;莫斯科“红色无产者”工厂数千职工中有500多青年工人为国捐躯。
    俄罗斯人民没有忘记为胜利献身的儿女。卓娅和舒拉家所在的街以他俩姓名命名,201学校门前竖立着姐弟俩的纪念碑(见图③),卓娅就义的彼得里歇沃村口也有她的雕像。
    莫斯科街头广场共有一百多座卫国战争纪念碑,最著名的是克里姆林宫旁的无名烈士墓(见图⑤),这里缓缓燃烧的长明火寄托着人们对英烈的无尽哀思,这里每小时换岗一次的神圣的“一号哨位”,表达了人民继承先烈遗志、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仅百米之遥的480学校旁矗立着曾在此读书的苏联英雄塔拉利欣的纪念碑。他于1941年8月首创用歼击机撞落敌机的战术,分社附近的一条街也被命名为塔拉利欣街。
    莫斯科还有许多纪念碑,分别献给朱可夫元帅等统帅、莫斯科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军功卓著的部队……市内数十条街道以1812年和1941—1945年两次卫国战争的名将命名。
    俄罗斯的各居民点中心几乎都有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长明火和刻有当地阵亡将士姓名的英烈碑;工厂、学校、剧院、博物馆、研究所,都在显要位置立碑,铭刻该单位烈士姓名。
    除了卓娅纪念碑外,我在原苏联看到的卫国战争纪念碑中,还有两座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一座是在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开始后,若季诺市的阿纳斯塔西娅大妈把五个儿子全都送上前线,其中两个参加了红军,三个在游击队,最后,大妈自己也参加了游击队。五个好男儿全都为国捐躯。若季诺市中心的那组石雕记录了母亲送儿上战场的悲壮场面:五壮士迈着大步,共赴国难,稚气未脱的小儿子还恋恋不舍地回头向慈母看了最后一眼(见图⑥)……直到80年代,年逾八旬的阿纳斯塔西娅大妈还常常到雕像前看望儿子,寄托哀思,教育下一代。世上还有什么哀痛甚于失子之痛,还有什么奉献大于把孩子全都送上保卫祖国的前线?
    另一座在北高加索山村祖阿里考。当地的加兹达诺夫一家,七兄弟齐上前线,悉数殉国。雕塑家用七只展翅高飞的白鹤寓意为国牺牲的七勇士(见图⑦)。这座纪念碑的创意来自苏联诗人加姆扎托夫的一段名句:“我有时觉得,牺牲在沙场上的战士并未长眠于故乡黄土。他们化为一群白鹤,飞向无垠的长空……”
    遍布在俄罗斯1707万平方公里辽阔土地上的这些纪念碑,犹如铜铸石刻的爱国主义教材,和风细雨地对后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12次爱国主义教育 
    5月是俄罗斯最美好的月份,风和日丽,春暖花开;5月又是俄罗斯最激动人心的月份。5月9日,这个欢笑拌和着热泪的节日,牵动着原苏联3亿人民的心。这是因为,当初只有2亿人口的苏联经过1418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以2700万优秀儿女生命的代价换来了胜利日,每个家庭都为胜利作出了牺牲。
    每到这天,莫斯科的老军人便早早起身,穿上洗得发白、熨得平整的战时军服,戴上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兴致勃勃地到高尔基公园、胜利公园和大剧院广场等地参加一年一度的老战友聚会。
    那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将军同当年的列兵、军长同昔日的女卫生员挽着胳膊在莫斯科河畔照相;失散多年的火线战友抱在一起,相互叫着小名,老泪纵横……也有的老人举着寻找战友的牌,在高尔基公园门口等了半天,失望而归……
    这并不奇怪。上过卫国战争前线的苏联人达2000万,战后初年,一个团的战友聚会就能凑起数百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幸存的老战士不到200万,往往一个军也聚不满百人。但是,经受过血与火考验的老将们相当豁达。在战场上多次受重伤、大难不死的波诺马廖夫中将满怀深情地为我朗诵过他写的诗:“如果有一天我不来同你们相聚,请不要等待,也不必悲伤,那是我化成了白鹤,追
随仙逝的战友飞向远方。”    
    我在莫斯科共参加过12次“5·9”胜利日庆祝活动,同市民一起受了12次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1997年胜利日,我在胜利公园采访时见到了最年轻的老战士,年仅59岁的莫斯科大学数学教授扎列卢阿。战争开始时,他的父母被德国飞机炸死了,红军收养了这个孤儿,他成了“团的儿子”,参加过攻克柏林的战役,军职是传令兵,得了卫国战争胜利奖章。
    1998年胜利日前夕,我采访了波列伏依名著《真正的人》的主人公,当时已82岁的“无脚飞将军”梅列席耶夫。这位传奇式的英雄失去双脚后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假肢开歼击机,击落了7架敌机。近20年来他担任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为改善70万卫国战争伤残军人的生活而奔忙,磨坏了四副假肢。
    1999年胜利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高尔基公园听老战士义愤填膺地痛斥北约武夫炸毁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暴行。
    去年的胜利日,我欣喜地参加了一对8旬老战友的婚礼(见图⑧)。他俩在战争中相恋,战后失去了联络。去年,这两位丧偶的老人重新相遇,终于在胜利55年后喜结连理。接过我送的鲜花时,白发苍苍的新郎新娘对我说:“孩子,但
愿你永远不要看到战争。”    
    俄罗斯人憎恶战争,但不怕战争,不畏艰难。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900天,居民口粮一度减到每人每日125克黑面包。战争和饥饿夺去了80万军民的生命,但他们宁死不屈,坚信胜利。在德寇狂轰滥炸的日子里,列宁格勒照样举办音乐会,演奏肖斯塔科维奇为英雄城保卫者谱写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战士们走出音乐厅直接上前线。
    俄罗斯社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氛围。在这种大环境下,俄奸和卖国贼无存身之地。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军中级别最高的变节者是弗拉索夫中将。他于1942年被俘投降后,被德国占领者任命为伪军司令。但是伪军拉不到兵员,始终成不了气候,“司令”也终究没有逃脱吃枪子儿的命运。 
    俄罗斯人不仅有爱国主义的情怀,更有保卫祖国、消灭侵略者的决心和实力。苏军收复本国全境后,挟余威解放东欧各国,继则长驱直入,横扫纳粹千军,迫使希特勒自尽,最后攻克柏林,把残存的纳粹战犯全部送上法庭,彻底摧毁了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可以设想,如不是这样,纳粹余孽今天也可能同样会恬不知耻地公然“参拜神社”、为战犯亡灵招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大屠杀。
    我曾同俄中友协理事会第一副主席伊万诺夫谈起,日本右翼至今还在抵赖侵华罪行,这位帮助过中国人民打日本鬼子的老将军说得很干脆:“鬼子欠揍!”
    不论春夏秋冬,卓娅墓上鲜花不绝;不论刮风下雪,克里姆林宫旁无名烈士墓前总有新郎新娘向祖国保卫者献花。对俄罗斯人来说,祖国和殉国的英雄都是最神圣的。(摄影 盛世良)【注:】【注:】【注:】【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