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0-07-26第1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美国人不那么爱搬家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7月12日文章】题:美国人变得不那么爱搬家了
    如今的美国人不像他们的父母在50年代和60年代那样频繁搬家。政府在7月12日公布的新数据表明,自从美国人口统计局1947年开始追踪这种数据以来,美国人的搬家次数要少于以往任何时候。
    主要原因是,拥有住宅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逐渐年迈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变得不那么爱搬家了。但某些分析家还提到其它因素:经济欣欣向荣,这使得人们越来越看重生活质量。
    如果在家工作的趋势继续下去,这可能影响到从地区房地产价值到人员雇用等各个方面。诸如电信和因特网等新型工作可能很容易就改变美国人在搬家方面的倾向。
    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米尔肯学会的人口学家威廉·弗雷说:“人们必须住在工作场所附近将变得不那么重要。”
    根据人口统计局的新数据,在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之间大约有4300万美国人改变了住所,这个数量相当于总人口的15.9%,与上一年的16%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不过,这个数字要小干1985年的高峰期数字——当时20%的美国人搬了家。
    大多数分析家一致认为,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上了年纪是个关键因素。一般的规律是,美国人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搬家。例如,去年20多岁的人中将近1/3改变了住所,在65岁及以上的人中,搬家的仅占5%。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拥有住宅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说,在今年头一个季度,购买住宅者达到创纪录的67.1%。一旦买下住房,人们搬家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

瓦希德干得怎么样

    【香港《亚洲新闻》周刊7月7日一期文章】题:漂泊不定的国家(作者  何塞·曼努埃尔·特索罗)
    障碍重重
    印度尼西亚的总统可能是地球上最难当的总统了。然而,在1999年10月20日大选后的几个月内,大多数人认为,如果有人能胜任这一角色的话,那只能是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这位59岁的穆斯林教士享有的声誉是:目光远大的自由主义者、伊斯兰教和宗教多元化的信仰者、精明的政治战略家。据说,这位半盲的总统曾经俏皮地评论自己和那位不爱说话的副总统:“我们是最佳搭档。我不能看,她不能说。”
    现在,瓦希德的那句俏皮话充满了讽刺意味。被改革的希望弄得晕头转向的印度尼西亚人和外界人士曾决定不计较这两位曾经对立的人物的缺点,然而在瓦希德执政的8个月后,印尼领导人的这些缺点已是无法视而不见了。领导层不团结,涉嫌腐败,在处理印尼许多问题时缺乏果断行动,这一切令人产生了一种这个国家漂泊不定的感觉。
    毫无疑问,国家不稳定并不能只责怪瓦希德。从一开始,他就面临着两道障碍:无法实现的高期望值;只能被称为不利因素的政治气氛。瓦希德和他的盟友们挑选的内阁胜任不了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官僚机构的重任。议会与其说是一个立法机构,还不如说是各党派进行政治斗争和施加压力的场所。军方关注的不是内部改革,而是军内的派系斗争和磨擦。严格审视瓦希德则需要严格审视选举他为总统的实权集团。苏哈托之后的时代不是正在发展成一个比较民主的时代,而是一个狭隘的利己主义时代。
    频频换人
    目前这种敌对情绪可以追溯到4月24日,那天瓦希德解除了两位内阁部长的职务:工业和贸易部长优素福·卡拉、投资和国企振兴国务部长拉克萨马纳·苏卡尔迪。前者曾经是执政党的专业集团党成员,后者是梅加瓦蒂的印度尼西亚民主斗争党(PDI—P)成员。
    总统的决定令印尼政治家们感到不安,因为这似乎是在明确表示:他不再对难以成事的执政联盟抱任何希望,可这个由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者、官僚和军方的利益集团组成的联盟曾经帮助他上台,并且瓜分了这个国家的要职。在过去8个月中,瓦希德是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的。人尽皆知瓦希德是一位宽容大度的民主主义者,可与这一名声截然相反的是,他在让盟友靠边站、巩固自己及其党派的地位的问题上几乎毫不手软。
    1月份,这位总统撤换了重要的印度尼西亚银行改革局(IBRA)局长。2月份,他匆匆将维兰托将军赶出内阁,从而为提升效忠他,而不是效忠这位有影响力的前军方领导人的官员铺平了道路。接着在4月份,瓦希德又解除了那两位经济部长的职务,并将他们的权力交给了他信得过的助手,其中一人是他的民族觉醒党成员。
    6月21日,总检察长马祖基·达鲁斯曼宣布,他已经拘留了印度尼西亚银行(BI)行长夏赫里尔·萨比林,因为他涉嫌去年巴厘银行8000万美元的行贿基金丑闻。萨比林在一份书面声明中对瓦希德的这种强硬手段提出指控。他说,达鲁斯曼3月1日将总统的最后通牒转交给他:要么辞职,要么被硬拉入巴厘银行的丑闻调查。萨比林拒绝了,他用1998年的一项保证BI独立性的法律来保护自己。
    6月18日,瓦希德发牢骚说,萨比林公开了自己与总统的冲突,这“意味着他不关心我们的市场。他对我们的经济状况没有责任感”。瓦希德常常将他的每一步行动解释成实现崇高目标的步骤之一,或是说巩固文官统治,或是说建立一个更加廉洁、办事效率更高的政府。然而,正如纳尔逊·曼德拉一样,他的策略常常倾向于马基雅弗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主张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本报注)。
    例如,为了解除维兰托的职务,总统利用了所谓这位将军卷人了去年8月东帝汶公民表决前后的暴力活动的指控,尽管总检察长办公室的一位高层人士承认,截至5月份,政府还没有证据起诉维兰托。
    如果总统能成功地换掉萨比林,那他就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让政府合法地控制住了军队,并且掌管了国家财政。
    原因所在
    为什么被认为是民主主义者的瓦希德要独揽这么多的权力呢?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为了提高他与手下人的地位。总统的密友、学者穆斯林·阿卜杜勒—拉赫曼说:“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师联合会(NU)一直不受重视。”这个约有3000万会员的组织总部设在爪哇的伊斯兰寄宿学校(古兰经学馆)网络中心。这个以农村穆斯林为主的传统组织一直竞争不过比较现代派的城市穆斯林,得不到政府的高级职位。阿卜杜勒—拉赫曼指出:“这是一种妒忌心理,一种想把NU带入现代化的愿望。”
    瓦希德的许多决定带有他的古兰经学馆背景的烙印。为什么他不顾人们怀疑这些人是否称职而要任命他的家人(例如他的兄弟哈西姆·瓦希德)或信赖的朋友(例如外交部长阿尔维·谢哈布)担任要职呢?阿卜杜勒—拉赫曼解释说:“这是该组织中穆斯林学者兼社团领袖的行事方式,领袖只提升他信赖的仆人。”
    不过,几乎每一位新当选的首席行政官都要巩固自己的权力,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尤其是在印尼。瓦希德的兄弟哈西姆说:“无论你如何民主,一旦你是在印尼执政,你就不得不变得独裁。”因此,问题变成了决定成为什么样的独裁主义者——残暴的,还是仁慈的?
    与议会矛盾加深
    瓦希德巩固权力的做法使其走上了与议会冲突的道路。民族觉醒党议员阿里·马塞库尔·玛萨说:“人人都在争夺控制权。议会想当主角,因此,无论总统做什么,总认为他是错的。”确实,专业集团党和PDI—P的议员中传着一份要求议会正式召见瓦希德的请愿书。到6月23日,请愿书已征集到了277人的签名。上议院(或称人民协商会议)主席阿米安·赖斯在去年1月提名瓦希德为总统候选人,但他现在成了这位穆斯林教士的最尖锐的批评者。6月17日,他不满地说:“古斯·杜尔(瓦希德的别名)没有显示出他的领导才能。”瓦希德的兄弟哈西姆反驳说,议员们施加压力完全是为了从政府得到更多的特权。他说:“大部分议员都是敲诈勒索者。”议会将于8月召开全体会议,这将给议员们提供一个审问——或许甚至是弹劾——总统的机会。
    瓦希德与议员之间关系紧张(更甭说他那不可预料的领导作风引起的混乱了)不是印尼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吉兆。解决国债——1340亿美元(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83%)问题需要有谨慎的财政政策,但是最初的迹象表明这些政策可能不会很快出台。根据1999年的一项法律,瓦希德政府还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将税收和权力下放给地区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此事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损失,而且可能削弱雅加达反对分离主义的力量。另一项挑战是法治状况恶化,这一点从犯罪事件增多和外岛不断出现暴力活动中反映出来。
    目前,不团结,相互猜疑,以及希望从政府分得一杯羹,这些均意味着瓦希德的反对派中没有任何人有可能召集一支可靠的人马来挑战总统。因此,瓦希德可能最多只会遭到议会的斥责,从而安然无恙地渡过议会的8月会议。这将给印尼留下一个喜欢独揽控制权——没有一个系统能够制止他——的总统。
    需要的改变
    瓦希德应该做什么呢?从近期看,他必须解决其政府越来越严重的信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必须清除其圈内利用其权力的那些人,无论这些人是他的老朋友,还是苦苦哀求的企业家,还是他的家人。印尼的一位高级官员忠告说:“他不得不比教皇还要神圣。”但是,瓦希德可能不需要教皇的特权——绝对正确——就能做到这一切。如果他开始倾听公众的批评意见,而不是不加考虑地拒绝这些意见,他就有可能缓和与其他政治家的紧张关系,证明他巩固权力确实县为了推进民主。
    承认自己的不足应该导致组成一个较好的班子。鉴于目前这个内阁的行动不协调,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一批新的、能力较强的部长身上,这套班子最早也得在议会的8月会议之后才能组成。
    瓦希德真的应该改变自己。可是他也很固执。如果他不能让自己适应这一切,他就可能面临更多的动乱。澳大利亚的学者马库斯·米茨纳说:“即使他安然度过8月,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还会再次出现政治斗争。这是导致不稳定的因素。”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